古玉的包浆,是玉器在长期佩戴、把玩或埋藏过程中,表面因人体油脂、汗液、空气氧化、土壤侵蚀等因素,逐渐形成的一层温润、透明的光泽与薄膜,是岁月留下的自然印记。
包浆的核心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:
图片
包浆的温润感是历经时光磨砺而焕发出来的
外观特征:呈现出柔和的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,与玉器新打磨出的“贼光”(刺眼的玻璃光泽)形成鲜明对比,触摸时手感顺滑细腻。
图片
包浆在古玉上较多见
形成原理:本质是玉器表面矿物质与外界物质(如人体分泌物、环境中的水分、微生物等)发生缓慢物理、化学作用,使表面分子结构发生改变,逐渐沉积形成的保护层。
图片
古玉的边角位置包浆的形成更明显
鉴定古玉包浆真伪,核心是对比自然包浆的“岁月感” 与人工仿造的“刻意感”,可从以下4个关键维度判断:
图片
古玉的包浆的岁月的沉淀
1. 看光泽质感:自然包浆的光泽是温润柔和的油脂光/蜡光,整体均匀且有“透润感”,无明显局部差异;人工仿造(如打蜡、涂抹油膏、化学浸泡)的光泽多为浮于表面的“贼光”或暗沉的“死光”,光泽生硬,局部可能有堆积、脱落痕迹。
图片
红山文化的玉神人身上的包浆与附着物已经融为一体
2. 摸表面触感:自然包浆的古玉,表面经过长期摩擦,触感细腻顺滑,无阻滞感,甚至有“遇手生温”的温润感;人工仿品触感多粗糙、发涩,或因打蜡/涂油显得“油腻腻”,无自然温润度。
图片
古玉的包浆是润物无声的细腻感
3. 查细节过渡:自然包浆会随玉器的纹路、边角自然分布,凹陷处与凸起处的包浆过渡自然,无明显断层;人工仿造常忽略细节,凹陷处包浆稀薄或无包浆,凸起处包浆厚重且生硬,过渡痕迹明显。
图片
古玉的包浆整体何细节都是过渡自然的
4. 结合整体老化痕迹:包浆是古玉整体老化的一部分,需搭配其他老化特征判断。若玉器有自然的绺裂(裂纹)、沁色(土壤/水分侵蚀的颜色),且包浆与绺裂、沁色融合自然(如包浆覆盖部分绺裂),则更可能为真;若仅表面有“包浆”,无其他老化痕迹,或沁色、绺裂与包浆脱节,则大概率是仿品。
图片
古玉的包浆是空气氧化的过程
皮壳是不是包浆?皮壳跟包浆有什么区别?
皮壳与包浆的核心差异,在于形成环境、外观形态和覆盖范围,二者虽都体现物品的“岁月感”,但本质是不同的老化现象:
图片
皮壳与包浆的形成有痕都的关系跟环境有关
1. 形成环境不同
图片
有的古玉皮壳就完全没有包浆的感觉
皮壳:主要形成于自然埋藏或长期暴露在户外/特定环境中(如土壤、水、空气、微生物作用),是外界物质(如矿物质、杂质)在物品表面缓慢沉积、侵蚀形成的“外层壳状结构”,常见于古玉、古陶瓷、文玩石材等。
图片
包浆不仅在古玉上,经常把玩的核桃上更明显
包浆:更多形成于人工接触与养护(如长期佩戴、把玩、擦拭),是人体油脂、汗液与物品表面物质发生物理化学反应,再经摩擦抛光形成的“温润薄膜”,除古玉外,也常见于文玩核桃、木质家具、钱币等。
图片
家具上更多的是包浆
2. 外观与质感不同
皮壳:质感偏“厚重、粗糙”,常带有环境印记(如土壤的黄褐色、水蚀的斑驳感),表面可能有细小孔洞、侵蚀痕迹,光泽多为“哑光或土腥味的暗沉光”,更像一层“自然结痂的外壳”。
图片
古玉的皮壳与包浆还是有本质的不同
包浆:质感偏“细腻、通透”,无明显杂质感,呈现柔和的油脂光或蜡光,触摸顺滑温润,无粗糙阻滞感,更像一层“与物品本身融合的透明保护层”。
图片
古玉的包浆不会遮挡玉质的本身
3. 覆盖范围与附着力不同
皮壳:覆盖范围多为物品整体表面,且附着力较强,部分厚重皮壳甚至需要专业清理才能露出内部材质(如古玉的“土咬皮壳”),且易在凹陷处堆积。
图片
古玉的皮壳有时根本无法看到玉质
包浆:覆盖范围更依赖人工接触频率,常集中在易把玩、佩戴的部位(如古玉的边角、纹饰凸起处),附着力较皮壳弱,过度清洗或摩擦可能使其减淡,且在凹陷处分布较薄、过渡自然。
图片
古玉的包浆在外表更容易沉积
而古玉的包浆与皮壳,也是非常容易弄混的主要原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盛达优配-股票怎么配资-配资之家门户网-辽宁配资平台叫什么名字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